托新机顶盒的福,最近又看了不少邵氏电影。
像是在疫情之前的某年一样,每天午夜之前,不是辽宁台就是东方台,总会放一些老港片,比如《少林搭棚大师》什么的。情节上没有拖沓,结局也大多圆满,清爽入睡,一夜无梦。
我更喜欢金庸的改编作品。从小接触的金庸更多,比如游戏《金庸群侠传》,或是大学时惊为天人的同人作品《剑桥简明金庸武侠史》。金庸的东西总是能串起来,少林武当的,宋元明清的,看起来踏实,自己尝试着写的时候,基于现实世界,再加点小想法,大概有部分也是承接了这个路数。
相比之下,古龙的作品,比如今天看的76版《流星蝴蝶剑》,从来就令我感觉虚无缥缈的,摸不清招式。背景是虚无的,人名也是不熟悉的,情节能看出来应该是借鉴了一些西洋古典戏剧(虽然有人说是借鉴了《教父》,我觉得这种说法太过牵强,类似的结构在戏剧中更为常见,且当时的香港作家较广泛地将莎翁或大仲马作品内化,不是什么新鲜事)。
不管怎么说,仔细一想,身边也的确有许多古龙笔下的侠士。可能他们小时候看的古龙更多一点。比如相比于直线地追求生活的目标,更注重节奏感一点。再比如偶尔会说出应该是很帅,但是在现代感觉有点令人不好意思的油腻台词。
在古龙写作的那个时代,这些句子应该也会令人不好意思吧。很多小伙伴争相摘抄这些句子,在主教学楼的汉白玉阶梯顶上大声朗诵,再在老师赶来之前悄悄溜走。当时大家对于这些话是欣喜的,而现在……
我无意怀念倪匡、古龙,或者是最近去世的蔡澜。我并不想为他们感慨什么,因为我所在的文化圈受他们影响没有那么多,而且蔡澜推荐的馆子我大多只能坐在大厅,进不去包厢,就没有什么益处。前一阵他去世时,街头出现了许多讨论,就像他们对古龙台词的评价一样,有些是令人脸酸,有些则是更严厉的,出于价值观的批评。全社会的风气是变紧的,大家也有目共睹,也没有什么可以更多讨论的。
身边喜欢古龙的朋友们,在二零二五年,仍旧维持,或者不维持着他们的生活方式,生活的节奏,和偶尔的古龙式台词。仔细咂摸一下也有很多可取之处,但是氛围的压力会让自己下意识地先问一句,这些内容是不是有点不合时代。
刚刚毕业的时候,他们中的不少人开始遍历全国的名山大川,在朋友圈发着自己写的七言绝句,现在不多见了。当时自己也是上述的纠结,现在却无比怀念。
如果我们哪天在街角碰到侠士,再和他们对两句诗呢?